1.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它由两个方面共同决定: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货币需求能力是指经济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持有货币的总收入和财富;货币需求愿望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货币决策上对流动性、风险和收益的偏好。
2.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市场上可流通的货币总量。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给的总量。当货币政策宽松,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加;当货币政策收紧,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减少。
3. 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
货币需求对价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市场上价格的形成必须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当货币需求增加时,代表着经济主体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了价格的上升。货币需求的增加可能源于经济表现强劲,或成功地平抑了危机时期的物价。
4. 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
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直接关系。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价格水平的上升;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则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在一个经济体中,货币的充裕程度会对总体价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5. 利率与货币市场
利率是由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实际上,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即利率的高低会影响投资的大小。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促进投资增加。反之,当货币供给减少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会导致利率上升,抑制投资。
6. 市场供需均衡
市场价格的形成需要供给和需求同时发挥作用。均衡价格是指供给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当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供需曲线相交点是均衡价格的位置。
7. 总供需的均衡决定实际产出与价格水平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决定了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当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不存在对价格变动的压力,需求方和供给方都不再愿意改变他们的购买量和销售量。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是实现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
8. GDP和价格水平的关系
GDP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四个指标来衡量,即将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这些指标可以用来分析经济的通胀和通缩情况,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
9. 垄断市场的价格与数量关系
在垄断市场上,不存在价格和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垄断市场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不再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一对应关系。垄断市场中的价格和产量由垄断者决定,通常会选择高价格和低产量。
10. "挤出效应"与总需求水平
"挤出效应"是指由于一种经济政策的推动,导致总需求水平保持不变。这可能是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会因利率上升和投资下降而抵消,或者是因为***支出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推动利率上升。